一
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
唐
馮承素摹《蘭亭序》 縱24.5厘米 橫69.9厘米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化是近代出現(xiàn)的一個概念,有日本學者認為,這個概念的發(fā)明,如同牛頓的萬有引力、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近代科學領域所起的作用一樣,文化在政治社會領域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這一觀點是有其合理性的。從“二戰(zhàn)”結束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意識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愈發(fā)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突出標尺,甚至超越了經濟利益成為主導政治決策的依據(jù)。究其原因,文化從根本上說是精神層面的存在,集中表現(xiàn)在價值標準、符號體系、行為規(guī)范上,更重要的是,文化既決定日常生活,又決定國家道路。
李可染(1907—1989)《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中國畫 69.5×45.5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開辟出來并持續(xù)前行的,而馬克思主義是扎根在中華文化沃土中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清楚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特質,也就有助于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道路指導思想的必然性與規(guī)律性,也才能更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李宏鈞《海內存知己》中國畫
二
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來增加國際話語權
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國際話語權問題愈發(fā)成為前行中的重大挑戰(zhàn),如何讓中國在世界上的美譽度與貢獻度相匹配、文化軟實力與發(fā)展硬實力相匹配,成為當代中國必須解答的時代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這一任務放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段落來提出,凸顯了基于文明視角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文化傳播在今后國際傳播中的關鍵性。要完成這個時代任務,就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在的基因密碼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清楚,就要理直氣壯、深入淺出地去挖掘、去傳播。
熊秉明《駱駝》雕塑 46×17.5×39cm 1958-1959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從當代世界的文化交流與文化發(fā)展來看,非西方國家、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以西方中心主義為突出特征的“文化赤字”現(xiàn)象很明顯,由此帶來“認知赤字”“信任赤字”等問題。有法國學者認為,自羅馬帝國覆滅以來,歐洲對其它信仰再也沒有展現(xiàn)出包容的態(tài)度,也不再試圖去理解那些與歐洲存在根本性差異的文明。要突破這種僵化的文明認知偏見,就要加大中華文明傳播力度。只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在大力度推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建設文化多樣性的世界進程中,當代中國的話語才能傳播開來,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才能樹立起來。
孫劍《 “一帶一路”之中歐班列》綜合材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對于今后的國際傳播工作來說,要把文化傳播擺在更加重要的、全局性的位置上來看待。對于文藝界,對于學界特別是新聞傳播學界來說,要把文化傳播研究和實踐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來看待,尤其是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上下功夫。
崔宇《人心齊泰山移——中國援助非洲抗擊新冠疫情》中國畫
三
在返本開新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舞陽賈湖龜甲上被認為是“目”的圖案
碧玉“C”形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黨的二十大以后,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播、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zhàn)略任務。在這一進程中,一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地回到中華文明歷史深處,堅持歷史自覺,深挖中華文明基因,以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要在“返本”中找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需要更加開放地面對世界與時代,堅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創(chuàng)造性地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積極倡導構建文化多樣性的人類社會,要在“開新”中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設當代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時,要更加關注文化傳播,更加發(fā)揮青年力量,提升中國國際傳播的人文感與青春度。
吳為山《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雕塑 孔子:90×36×31cm 蘇格拉底:90×33×31cm 2021年
盧禹舜《天地人和 百家和鳴》219cm×145cm 2022年
總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與拓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至關重要,對內可以增強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對外可以向世界闡明中國道路,吸引、團結更多知華派、友華派,展示歷史深厚的文明大國形象,對這一嶄新論斷和要求,學界、業(yè)界乃至全社會都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持續(xù)精進。
胡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清華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