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燴面,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原陽羊肉燴面,是產自河南省原陽縣的燴面的簡稱。燴面為河南著名面食,河南各市縣因為做法以及風俗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原陽燴面是河南較有特色一種。原陽燴面具有湯肥肉瘦、濃香爽口、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的特色。原陽當地知名燴面館常有其他地區(qū)車輛,多為慕名為原陽燴面之名而來。
原陽燴面所用湯為各種調料調制的羊肉老湯。面在湯鍋中熟后,盛碗。碗中湯仍為老湯,配以味精、香油、羊肉片、香菜調制而成。
上桌后,原陽的所有制作羊肉燴面的餐館均配有油炸辣椒,由顧客自行取用。
原陽燴面僅有上述一種口味,有別于河南其他地區(qū)做法的是其他地方常用鵪鶉蛋、海帶等配料,絕對不會出現在原陽燴面中。
各面館的面的份量,有兩種,以所用面碗稱呼為大碗或者小碗,而不稱為大份小份。正確的叫飯方法應該為“老板,一大(小)碗面!”
原陽各燴面館,除提供羊肉燴面以外,還提供清燉羊肉。羊肉價格全縣餐館統(tǒng)一價格,外地游客不必擔心被宰,直接向店家說明羊肉份量即可(一斤還是1斤半都行)。食量可以由顧客自行決定,根據人數多少可以選擇,一般每人半斤足以吃飽。
當地食客普通勞動者居多,故基本每家面館前均有相應的一個出售燒餅的小攤,顧客面不夠吃時,可自行購買燒餅,亦可要求服務員代為購買。
原陽燴面館經營者多為回族居民,所以進去飲食切忌有傷害民族飲食習慣之舉,請勿自帶食品進入就餐,請勿有其他不當言行。
歷史傳說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于一回民農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yǎng)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原本想和面做頓面條為李世民充饑,但追敵緊逼,情形急迫,老婦人只好草草將面團拉扯后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后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馬謝別。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 什么滋味,就想起吃過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回民母子,以厚加賞賜。功夫不負有心人,回民母子終于找到了。太宗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來,因為四不像極其稀少,且覓獵困難,只得用山羊代替,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面。經御廚、御醫(yī)鑒定其口感滋味和醫(yī)用價值都不亞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廷名膳,長盛不衰。
清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難,仍牢記燴面補身祛寒之功效,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御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廷御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黃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入民間。
注:上述描述非正史,請勿較真?;孛褡逍纬蓵r間應在宋以后。